如何推进书法教育?
时间:2022-09-22 20:19:48
如何推进书法教育?
书法进校园、进课堂,书法教育的常态化、正规化,对于任何校园而言,可能仅仅意味着增加了一门课。然而,当对这门课的设课背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时,便会忽然发现,事情也许不是这样单纯。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艺术史上流行了几千年,有一整套的理论、内容、方法、评价体系,这是不需要实验的课程。甚至书法教育的传统体系,还会为教育改革提供一种常用常新的借鉴。也许人们在经历一段实践后会豁然觉悟,我们离开这样二种教育体系已经太久了。
一是书法教育体系中能力结构对于知识结构的反拨。书法是技能性、技艺性的,书法教育的第二要义是提高学习者的书写能力,不是书写理论、书写知识、书写记忆、书写理解,离开了能力培养,书法教育就会失去方向。根据教育部的安排,书法课是从语文课的时间中“挤”出来的。如果看一下当下的语文课,已经沦落到没有文学只有文字、没有文字只有文法的地步了。许许多多的语文课,是在肢解文章的过程中完成的,从阅读分析到问题设计,无不如此。语文课的工具性价值,在偷梁换柱的课程体系中变成了知识性记忆。语文课价值在读和写,读在于理解能力的提高,写在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而现今的语文课,阅读分析走进了钻牛角尖的死书法教师的胡同,作文写作变成了程式化的填词造句。书法课则完全不同。书法教育也需要理解力,但不能靠记忆知识和技法的说辞来完成;书法教育也倡导表现力,那是用生命情感完成的心性表达。更加重要的是,离开了动手实践,书法教育将失去全部意义。毫无疑问,这是对现行语文教学体系的提示和棒喝,更是学以致用、文以载道的一次回归。时人喜欢造句,出了个新词叫“大语文”。语文原无大小,语文语文,以文为语,通过文字传达信息、感情而已。或者说,语文从来都大,从咿呀学语到识字为文,贯穿一生,时不或离何曾小过?别人传,读者懂为达:作者传,以别人能懂为达。
二是书法教育体系中综合训练模式对单一训练模式的反拨。书法教育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综合、有效的训练体系,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专门讲解。所谓综合,就是从手段到内容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了多种方式和内容。现行学校教育的训练体系则不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有的训练都趋向单一性,而且形式化、表面化。为了体现主动学习,许多课上会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些讨论是教学、课堂安排,除了内容的限定外,时间、方式都是限定的,所以就成了课上老师做戏、学生演戏。对于书法而言,实践是自我的,不需要讨论,是个性化的,不适于讨论,是在书写过程自悟或呈现问题的,主动性自在其中。而训练的系统,是书写客观规律的体现。换言之,书法训练体现的是规律,而不是形式,是系列的,而非孤立的。这种训练方式的综合性、系统性特征,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现行模式的一种启发和提示。
三是教育体系中实用目的对应试目的的反拨。中国书法首先是实用的,然后才是艺术的。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实用一直是书法学习的主流。因此,书法教育即使在今天,虽然展厅之用已经古有主导地位,仍然要始于实用,合于实用,在工整、规范的基础上,才去追求个性和艺术品位。这客观上决定了书法教育体系建构的以实用训练为目的。完全不同的是,在全部教育内容中,以实用为目的的内容太少了,而以应试为目的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实用内容。即便那些以实用为日的的内容,如思想品德教育,也在这样的思想体系和模式下变成了不切实际或大而空的说教。书法教育无疑将为所有实用目的教学提供一个务实的范本。
综上所述,书法教育所标识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件和素养是远超课程本身的。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从这样的角度对待书法课程。而由于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也客观上影响了书法教育的推行与落实。
作为一种教育态度,另一个层面上,则是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时代感、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了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使”命感、责任感不难理解。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教育的理想总是与历史、现实、未来紧密联系的。至于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则是更现实的教育态度。
书法作为一门技能、技艺,古来大多是私相授受的。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是求师难;三是拜得名师,授受过程带有私密性。许多老师是不教的,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便把“授”字打了折扣;一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授”字又打了一层折扣。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颜真卿向张旭请教书法的故事。
颜真卿是历代称颂的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在传为颜真卿撰写的《张长史十二意笔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颜真卿“罢秩醴泉”,特意赴古都洛阳到裴儆家拜访张旭,请教笔法。此时,张旭在裴儆的宅上已经待了一年了。众人向张旭请教,“张公皆大笑而已”。就是裴儆本人,所得也仅仅是“绢屏素本数轴”,向他请教,只是告诉裴儆倍加功夫临写,“书法当自悟”。颜真卿在裴儆家待了一个多月,趁裴儆在场与张旭晤谈之机,向张旭请教笔法,而且态度诚恳。张旭什么反应呢?文中说:“长史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而日:‘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之后谈了十二意笔法。①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到古人传授笔法的玄奥过程。一日“书法当自悟”,言外之意,不教;一日“笔法玄微,难妄传授”,言外之意,不是谁都教;一日“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言外之意,只教志士高人。显然,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书法教育完全不同了。老师要教,而且有教无类。所以,改变传统的不相授受的玄奥,让学生听明白、写明白,听懂学会,需要教师的责任心,更需要胸怀和奉献精神,做到毫不保留,无愧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理想追求。
书法进校园、进课堂,书法教育的常态化、正规化,对于任何校园而言,可能仅仅意味着增加了一门课。然而,当对这门课的设课背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时,便会忽然发现,事情也许不是这样单纯。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艺术史上流行了几千年,有一整套的理论、内容、方法、评价体系,这是不需要实验的课程。甚至书法教育的传统体系,还会为教育改革提供一种常用常新的借鉴。也许人们在经历一段实践后会豁然觉悟,我们离开这样二种教育体系已经太久了。
一是书法教育体系中能力结构对于知识结构的反拨。书法是技能性、技艺性的,书法教育的第二要义是提高学习者的书写能力,不是书写理论、书写知识、书写记忆、书写理解,离开了能力培养,书法教育就会失去方向。根据教育部的安排,书法课是从语文课的时间中“挤”出来的。如果看一下当下的语文课,已经沦落到没有文学只有文字、没有文字只有文法的地步了。许许多多的语文课,是在肢解文章的过程中完成的,从阅读分析到问题设计,无不如此。语文课的工具性价值,在偷梁换柱的课程体系中变成了知识性记忆。语文课价值在读和写,读在于理解能力的提高,写在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而现今的语文课,阅读分析走进了钻牛角尖的死书法教师的胡同,作文写作变成了程式化的填词造句。书法课则完全不同。书法教育也需要理解力,但不能靠记忆知识和技法的说辞来完成;书法教育也倡导表现力,那是用生命情感完成的心性表达。更加重要的是,离开了动手实践,书法教育将失去全部意义。毫无疑问,这是对现行语文教学体系的提示和棒喝,更是学以致用、文以载道的一次回归。时人喜欢造句,出了个新词叫“大语文”。语文原无大小,语文语文,以文为语,通过文字传达信息、感情而已。或者说,语文从来都大,从咿呀学语到识字为文,贯穿一生,时不或离何曾小过?别人传,读者懂为达:作者传,以别人能懂为达。
二是书法教育体系中综合训练模式对单一训练模式的反拨。书法教育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综合、有效的训练体系,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专门讲解。所谓综合,就是从手段到内容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了多种方式和内容。现行学校教育的训练体系则不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有的训练都趋向单一性,而且形式化、表面化。为了体现主动学习,许多课上会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因为这些讨论是教学、课堂安排,除了内容的限定外,时间、方式都是限定的,所以就成了课上老师做戏、学生演戏。对于书法而言,实践是自我的,不需要讨论,是个性化的,不适于讨论,是在书写过程自悟或呈现问题的,主动性自在其中。而训练的系统,是书写客观规律的体现。换言之,书法训练体现的是规律,而不是形式,是系列的,而非孤立的。这种训练方式的综合性、系统性特征,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现行模式的一种启发和提示。
三是教育体系中实用目的对应试目的的反拨。中国书法首先是实用的,然后才是艺术的。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实用一直是书法学习的主流。因此,书法教育即使在今天,虽然展厅之用已经古有主导地位,仍然要始于实用,合于实用,在工整、规范的基础上,才去追求个性和艺术品位。这客观上决定了书法教育体系建构的以实用训练为目的。完全不同的是,在全部教育内容中,以实用为目的的内容太少了,而以应试为目的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实用内容。即便那些以实用为日的的内容,如思想品德教育,也在这样的思想体系和模式下变成了不切实际或大而空的说教。书法教育无疑将为所有实用目的教学提供一个务实的范本。
综上所述,书法教育所标识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件和素养是远超课程本身的。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从这样的角度对待书法课程。而由于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也客观上影响了书法教育的推行与落实。
作为一种教育态度,另一个层面上,则是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时代感、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了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使”命感、责任感不难理解。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教育的理想总是与历史、现实、未来紧密联系的。至于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则是更现实的教育态度。
书法作为一门技能、技艺,古来大多是私相授受的。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是求师难;三是拜得名师,授受过程带有私密性。许多老师是不教的,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便把“授”字打了折扣;一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授”字又打了一层折扣。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颜真卿向张旭请教书法的故事。
颜真卿是历代称颂的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在传为颜真卿撰写的《张长史十二意笔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颜真卿“罢秩醴泉”,特意赴古都洛阳到裴儆家拜访张旭,请教笔法。此时,张旭在裴儆的宅上已经待了一年了。众人向张旭请教,“张公皆大笑而已”。就是裴儆本人,所得也仅仅是“绢屏素本数轴”,向他请教,只是告诉裴儆倍加功夫临写,“书法当自悟”。颜真卿在裴儆家待了一个多月,趁裴儆在场与张旭晤谈之机,向张旭请教笔法,而且态度诚恳。张旭什么反应呢?文中说:“长史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而日:‘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之后谈了十二意笔法。①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到古人传授笔法的玄奥过程。一日“书法当自悟”,言外之意,不教;一日“笔法玄微,难妄传授”,言外之意,不是谁都教;一日“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言外之意,只教志士高人。显然,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书法教育完全不同了。老师要教,而且有教无类。所以,改变传统的不相授受的玄奥,让学生听明白、写明白,听懂学会,需要教师的责任心,更需要胸怀和奉献精神,做到毫不保留,无愧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理想追求。
最新内容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