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要学会做减法
时间:2023-06-26 09:28:41
学书法要学会做减法
书者拿着自己的书作去请教某书法家。
书法家看了,微微一笑,只说了一句:“当重减法。”此书者,蹲在一隅想了半天,不得其解,于是来问我。
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文学来做个类比。文学的创作,从技巧来看,必然经过少、多、少三个阶段。开始创作不懂什么技巧,所以自然用的技巧也就少,表现力也必然差,这就是第一阶段“少”;经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掌握了丰富的技巧,创作起来恨不得把自己的所学一股脑都用上,所以作品往往显得错彩缕金,华丽炫目,这就到了第二个阶段“多”;渐渐你明白,这样华彩叠叠,是炫技,是浮华,是失度,因此当用减法,使其少而表现力爆棚,这就是第三个阶段“少”。少、多、少的规律,还反映在词语、素材等的积累和应用上。
书法也是如此,对于诸法的学习、应用,也会经过少、多、少三个阶段。起初对于墨法、笔法、字法和章法,知之不多的时候,当重加法;当掌握了许许多多的方法之后,在书法中表现的过了头,进入“多”的阶段,就应该用减法;最后由绚丽回归到平淡,才达到真正的艺术化境。
那么,减法有怎样的原则呢?当然是你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艺术技巧的前提下,而应用不够恰当,或失度,或有悖艺术主旨,从而有堆积之嫌,才要考虑减法,倘若你只是初学者,本来艺术性笔墨语言就不多,甚至给人干瘪的感觉,就只能追求加法。从书法创作实践来看,我们特别应当注意这么几点:
一是求自然防做作而减。
一是求朴素防华丽而减。
一是求神采防炫技而减。
一是求情趣防迎合而减。
一是求高古防浮艳而减。
减,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行笔中,你为防“中怯”而采用抖笔、颤笔和过度的折笔,但处理不好很容易给人造作之感,那么就当用减法,而果断不用这种技法,或控制这种技法的度。再比如你要写出古雅、静穆和稚拙之气的书法风格,倘若变化过多,又采用大对比,行轴线也逶迤飞动,那么就会丧失这种情趣,所以也当用减法。书法讲究正欹,太正则呆板,当减正;太欹则给人东倒西歪之感,当减欹。
减法包括三种情况:不再用某种技法,这是“减去”;控制某些技法的量,由多变少,这是“减少”;控制“度”,由强变弱,这是“减弱”。
当然,不该用减法,而用了减法,就会影响书法作品的美感,或者神采,从而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用减法,要有高度的理性思维来驾驭。所谓的“大道至简”,是删其渣滓,留其精粹,倘若辨别不清连精粹都减去,简倒是简了,但已经不能称为“大道”,只能称为“蠢道”了。反过来说,有时看起来“繁”,但都符合审美规律,没有赘余的因素,那么也不能妄自用减法。
减法,多从诸法入手,从而影响形质,进而改变神采。
近日看言恭达《守护文化灵魂 回归艺术本质》一文,他谈到“展览的‘好色’‘善拼’热衷工艺制作,用材新颖奇异;任笔乱涂抹,聚墨成新影;可视不可读,只求装饰美;津津于时尚流行,落落乎新潮宠儿······这些抢夺眼球、失去赏心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书法已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文化,远离了本真,仅满足于功力欲的膨胀,却牺牲了书法艺术的真正目标。”这当然也当用减法,减去“色”的过度形式追求,减去挖空心思“拼”的表象内容,减去“工艺制作”那些喧宾夺主的外在技法,减去“用材”的“奇思妙想”,减去没来由的笔法“乱涂抹”,就会回到书法的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是减是加,以艺术主旨和审美效果来看,以书法艺术的传统和当代的审美价值来衡量,以文化内涵和人文能量来判断,当减则减,当加则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向来认为过犹不及,“过”就用减法,“不及”就用加法。
最新内容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