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的古典韵味
章草的古典韵味
书法创作概念中,向有“章草”一名。“章草”者,又称“隶草”或“古草”,体势沿有“隶书”一体之书法特征,横画上挑,左右波糜,顿挫分明,故又有隶书草写之意。其用笔虽有类“今草”处,然结体却寓平正于欹侧,字字独立不相连绵,尤笔画映带处,往往细如游丝笔断意连,通篇之下,诚可谓古音绕梁气息盎然。
刘熙载《书概》称“章草”为“解散隶体,简略书之,此犹未离乎隶也。”①还说“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②此语虽简约,却把章草的形质和神态描绘得分外准确。
“章草”萌起于隶书之变,流行于两汉,魏晋以后成于规模。其名称来源有四:一谓此类字体结构彰明有章可寻;二为其适用于奏章一式之书写;三则以汉章帝刘炟喜好此种书体之故;另外一说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曾以此体书其所著《急就章》。彼时,以皇象章草比诸颜武弈棋和曹不兴绘画等,尝有并称“八绝”的隆誉。
章草一体古来虽有流传,然终因时间久长之故,至今所见寥寥。在此,且不论书史所载当时名书家如后汉崔瑗、毛弘和张芝等,即使是魏晋南北朝间以章草著称的苏建、皇象和索靖,亦几乎止于拓本流传。至于确切作品,至今仅墨迹本陆机《平复帖》卷一项而已。这种原作阙如和拓本纷杂的情形,着实从另一面让人平生出索骥也难的困惑。
陆机《平复帖》卷与《出师颂》卷,皆为故宫博物院藏本,尤其后者,为近年民间发现并斥巨资所征隋人章草书迹,实属难得。从运笔结体以及通篇气息观察,《出师颂》既不似皇象《急就章》的稳当严谨和笔笔不苟,也远异于以快率随意为其特征的《平复帖》的书写方式,然此类寓工整于率性,运笔厚重并富古意的笔体,却从本质上表现出传统章草书法的典型风貌。从这一点上说,隋人书《出师颂》卷的重新被发现,则无疑会为研究和认识整个章草艺术体系,提供第一手实物依据。
单国强注:据米友仁跋,多定为隋贤书,也有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写,乃至唐人作。流传情况大致是:唐代经太平公主、李约、王涯先后鉴藏;南宋绍兴年间入内府;明归王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携出宫外,1945年后散落匿于民间不彰60余年;2003年由拍卖公司征得,故宫博物院以巨资购回。
中国书法史上,真草隶篆因时代相互传承,各类书体大致都有其自身不断的递变规律。然而,章草书法却属例外。从章草一体的发展历史看,两晋前后尽管不乏名师大家,但至隋唐之际,严格意义上的章草书艺已日渐式微。这个现象的发生,自然与有隋一代仅28年的短暂历史文化有关,也和彼时“二王”行草书体系的蓬勃兴起,以及不久流行的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初唐四家”为代表的楷书法则相关。凡此种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章草书法的发展。
在经过了六七百年的漫漫岁月之后,元代书坛盟主赵孟頫高举起复古主义的大旗,恢复旧制,重振古风,其中就包括湮没已久的章草书法艺术。在赵氏整个书法创作实践中,迈越唐宋、踪迹魏晋遗风,始终是他的不懈追求。《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③正说明了赵孟頫书法的名至实归。同时,整个元代书坛的创作状态及其吐故纳新的喜人局面,更是与赵氏的身体力行和至尊地位密不可分。
有元一代的章草创作除赵孟頫外,尚有与赵氏齐名的身为“元初三大家”之一的邓文原。元陶宗仪《书史会要》虽称邓氏书法“早年师法‘二王’,后学李北海”,④但从他的传世作品看,其楷体作风的沉静渊雅游刃有余,似更接近同出帖学体系的赵孟頫书风。而邓氏多所擅长的章草一体,则也大多体现了赵氏章草安雅俊健审美趋尚。
从总体上说,元代书坛的创作状况,实际上皆受到赵孟頫书艺的深厚影响。人们住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善于效法赵氏风格为能事,视承继赵孟頫书风为正绪。这一把赵孟頫书法当作为彼时主流书风的共有意识,自然也会反映在章草创作一域。诚然,因着反映于元代书坛的固有审美惯式,以及赵氏自身创作的局限之故,包括以同辈人邓文原为代表的赵氏风格追随者如元末明初的俞和及宋克等所能表现的,大抵都停留在拘于具体行迹的实临和亦步亦趋的描摹之境。顺便提一句的是,此种唯工力为上、相对缺乏作者创作灵性的的摹写方式历代有之,此中可作类比者,或许以明代中期吴门一派以文徴明父子为代表的隶书创作为典型。
然而,从另ー个视角看,在艺术上充满反叛精神的后元书家杨维桢,倒是一位力图创新,尝试章草、今草内蕴合二为一,并在通体气息上实现与传统章草书法一脉相承的重要人物。
和杨维桢饮誉当时的诗歌创作一样,杨氏的书法之作也可称是背离传统自立门户的突出一例。杨维桢在诗文和书法领域的突出成就,与其说是出自“筑楼铁崖,轱辘传食”⑤的五年苦读经历,还不如说是由他的狷直狂曼不拘一格的鲜明个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