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怎样练?
时间:2023-04-21 22:18:42
楷书怎样练?
楷书是学习其它各种书体的基础,从楷书学起,既可以掌握一种最规范的字体的书写规律,又可以为学习其它书体打下基础。所以学书总要从楷书起步。
楷书的书体极多,学哪个,或先学哪个后学哪个,怎样学法,对这等等问题的处理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主张专学一家一帖;有的主张先魏后唐,有的主张先唐后魏;有的主张先颜,有的主张先柳,……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有各的路数。怎样学都有成功的,怎样学也都有不成功的。这都以各人的习惯及想法而定。不能说哪个一定好,哪个一定不行。
其实,只要能有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想法,切实去做,就可以达到自己预期的设想。
我们的楷书教程是:从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起步,以求先立楷书规范;再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以在规范之中学习变化。经过这样两帖的学习,希望对唐楷能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为了从唐人魏,我们又要求学《元倪墓志》,以其用笔体势都去唐不远,易于入手,但求其摸到一些魏碑的气息;最后又学了《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以向魏碑中的质朴纯真开阔隽逸方面去进行探寻。——这是我们所理的一个楷书浅尝的教程,这是楷书临池的一条途径。
至于怎样临法,我们提出了从通临、选临、背临到意临,尤其多看少写,不重错,立即改,一步一进,缩短量变过程,加快质变,注意字型边白,极力追求形似以至神似的许 多练习方法,可能有些观点不能被每个人所接受,但我们只是一个目的,希望大家不要只 去寄希望于功夫,不要以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了,不见得就“成”。必须多多用 脑,要尽可能加快进步的速度。我们提到的一些想法聊供参考而已。
这只是一个“浅尝”,但求得入门之法而已。至于以后的学习是另外一回事情。
有人愿学柳公权,可以方便找到的是《玄秘塔》和《神策军碑》,后者字稍大,但不如前者规整。我们平常临习,差不多都是以裱好的字帖为字模,往往看的是每一个字的笔画布白。应该说这是不够的。如果有可能,希望你能弄到一张《玄秘塔》的整张拓片,要从整体来看局部,那样你才会对《玄秘塔》柳字得到一个全面的看法,才会知道柳公权字笔画的加力着重都很有设计,绝不是率意随笔而成。粗粗细细,松松硬硬的相互交错都是全局的需要。其实,不只柳公权的字《玄秘塔》如此,其他书家的字、帖也都如此。再一点须注意的是边白的问题。欧阳询的字不留边白不行,而柳公权的字却留下边白行,必须字与字之间不留空隙,较密地挤在一起,才是柳字字距的特点,否则便不可能写得象柳字。
有人喜欢写诸遂良,《《孟法师碑》与《雁塔圣教序》都是名碑。褚字取法欧、虞,但又吸收了一些隶意,在用笔上掺入了许多新法,譬如竖的起笔便露锋下笔先向左然后向右作按,再向下直书,这样便在起笔处写出了一点新的情趣;再如捺笔加重,起脚较短,显出了一点隶法。
学褚,有一本《善才寺碑》可以参考,碑首题“河南褚遂良书”,但这是后人改题。实为魏栖梧书。然而从字上看几乎可以乱真,学褚学到这种程度,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大有可以参考的价值。另外敬客的《王居士砖塔铭》也很有褚的意味,值得借鉴。有人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书。其实,瘦金书正是取法褚字中笔锋的走向,不用腹毫,只用毫端书写所致。所以学褚从赵佶的字中可以得到启发;了为学瘦金,先学一下褚必大有好处。
有入喜欢学虞世南,《夫子(或孔夫)庙堂碑》是历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公认的虞书之妙品。惜碑石刻成不久即已毁掉,而原拓已流人日本。重刻本有数种,著名者有“西庙 堂”“东庙堂”。前者因石在陕西西安故名,后者因在山东成武故名。其字宁静恬淡,肃 穆典雅,使人一见便觉气息安详足珍,有超俗之感。要学虞书,飞扬浮躁不行,必须凝神息气,正襟危侍方可。
唐碑之著名者大抵如此。我个人愚见,学楷书不从唐及魏,很难摆脱“馆阁”倾向, 所以我建议学楷者尽可能再向远处伸展一些,向魏碑诸石中去作一番探求。
魏碑中有两大系统,一为河南洛阳龙门,一为山东掖县云峰。此外还有散见各地的一些名碑。
洛阳龙门石窟有许多“造像记”,如《始平公》,《魏灵藏》等最精。有所谓“龙门 四品”,“龙门二十品”者,一种即是一品,都是选其精品几种汇集为册的意思。尽管 “龙门”多种,种种不同,各有风姿,然而,从宏观的观点来看,“龙门”各品,风格仍 然是很统一的:字型横扁,起笔露锋,行笔自然,结字疏朗,气质淳厚朴实,拙中见工, 率真无华,隽永脱俗。
掖县云峰山附近一带以《郑文公》为代表。旧说皆为郑道昭所书,据考不尽然,然而风格也很一致,与“龙门”诸刻不同,结字然而见法度,行笔规矩而婉转,因是摩崖,依石为面,石加磨光,字口可能下陷,捶拓不易印得真正字口,所以常被误为圆笔的代表。其实,不然。细看原石才得清楚。这一带刻石极多,最著名的是《郑文公下碑》、 《论经书诗》及《观海童诗》。我个人愚见,其中《论经书诗》最好,虽然《郑羲下碑》 规范严整,而《论经书诗》字稍大,书、刻皆好,发挥充分,气势磅礴而隽雅得宜。如果 对它多作一些研讨,一定对运笔大有伸益。
散见于各地的名碑,影响较大的有《石门铭》、《崔敬邕墓志》及《张猛龙碑》, 《元略墓志》、《元飏墓志》、《元怀墓志》等等也都极足为范。《石门铭》结字疏阔无羁,行笔不事雕琢,疏朗豪放,飞逸浑穆。可以用它来破局促,开板滞,以生自然气息。《崔敬邕》意象开阔,妍丽生姿,用笔圆浑而有法度。这是魏碑中规范最为标准的一种,充和公允,作为魏碑一般法则的代表。从它可以建立魏碑的规范。
《张猛龙碑》笔势险利,结字极有新意。奇而不怪,平而脱俗。都说它是魏碑之王,赞誉并非过甚。它那种奇正相生、俯仰挥洒的笔致,清奇而典雅,质朴而隽永。从它可以使字的气息为之一变,所以我们很是推崇。
相信经过这样一段摸索,我们的审美观点会有一个变化,会得到一定的提高,那将远非原夹唐楷的绳规所能限囿,将在眼前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前景。
如果对魏、唐的脉系不清,可以参考一下隋人的遗翰,如《龙藏寺》、《董美人》等刻石都可作为借鉴。
如果还想更进一层,向更古拙的方面追溯,还可向晋人的笔下去作探寻。二爨(即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都带有一些隶法,涉猎一下,肯定大有益处。
至于说不想以一家为宗,而想对诸家进行融化,化出自己的一种体制风格,当然应当称赞,应当鼓励。不过一定要在对所学名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方可;否则,对人家还吃 不透,还不懂得人家的真正妙处就对人家进行“扬弃”,便大有不分好歹,弃优扬劣的危 险。在学习上这不是老实的科学态度。但在比较掌握了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得当的融化,无 疑是会推动书法艺术的前进的。历史上也颇有几位书家独辟蹊径,创出了新的书体,如赵孟頫在唐人的基础上吸收了魏碑的写法之后写出了《三门记》,与他其它字如《妙岩寺》等相比,就有了显著的不同。赵之谦的字应该属于魏弹的范畴,但他又掺人了许多篆法, 便形成了他所独有的一种风格。张裕钊的字个性很是明显,细分析起来,他则是在《皇 甫诞碑》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魏碑、隋碑的写法。尽管他们的字虽不见得人人称许,但究竟其中凝聚了他们多年经营追求的甘苦,有他们自己的艺术设计,爱恶是另外一回事情,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成绩,谁也不能否认他们自是一家,在书史上有了他们应有的位置。
善取诸人,得人之长,这须一定功力;而发自己之长,融一新型书体,则非有超人的想法不可。功力几乎是个常数,大家都相去不多,要紧的,可分上下的,是过人的想法。我们希望在书坛上多开出几种新颖异常的花,老是看那几种花,人们已经看腻了,希望能有 新花可看,但新花必须是真正美的,比过去的花都美的花,那种只新而不美的花,很可能 连个新字也够不上,很可能在历史上早已被淘汰了,只是由于无知便自以为新了,徒自欺 而欺人耳。为了能开出真正新而又美的花,我们必须尽收前人之美,集前人之美于自己, 然后出在他新之上。这样才能不愧前贤,也不愧于来者。
最后还必须提到关于“小楷”的问题。必须明确,小楷也是楷书。当然,楷中的大小是各有各的意义的。摩崖、题匾、立石书额、碑铭、墓志等等,当然须是大楷、寸楷。至于长卷写经、传记祭文、手本奏褶、门帖名刺、八股制艺、台阁公文等等,因为字多、篇长、规矩、严肃,就不能不作小楷了。
小楷的实用意义非常明显,但也有专以艺术而传世的法书。既然小楷也要求美,便不能把它拒之于艺术的殿堂之外。作为一个书家来说,可以书之不精,但不可不能搦管。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望大家也当注意及此才好。
我们的楷书教程是:从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起步,以求先立楷书规范;再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以在规范之中学习变化。经过这样两帖的学习,希望对唐楷能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为了从唐人魏,我们又要求学《元倪墓志》,以其用笔体势都去唐不远,易于入手,但求其摸到一些魏碑的气息;最后又学了《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以向魏碑中的质朴纯真开阔隽逸方面去进行探寻。——这是我们所理的一个楷书浅尝的教程,这是楷书临池的一条途径。
至于怎样临法,我们提出了从通临、选临、背临到意临,尤其多看少写,不重错,立即改,一步一进,缩短量变过程,加快质变,注意字型边白,极力追求形似以至神似的许 多练习方法,可能有些观点不能被每个人所接受,但我们只是一个目的,希望大家不要只 去寄希望于功夫,不要以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了,不见得就“成”。必须多多用 脑,要尽可能加快进步的速度。我们提到的一些想法聊供参考而已。
掖县云峰山附近一带以《郑文公》为代表。旧说皆为郑道昭所书,据考不尽然,然而风格也很一致,与“龙门”诸刻不同,结字然而见法度,行笔规矩而婉转,因是摩崖,依石为面,石加磨光,字口可能下陷,捶拓不易印得真正字口,所以常被误为圆笔的代表。其实,不然。细看原石才得清楚。这一带刻石极多,最著名的是《郑文公下碑》、 《论经书诗》及《观海童诗》。我个人愚见,其中《论经书诗》最好,虽然《郑羲下碑》 规范严整,而《论经书诗》字稍大,书、刻皆好,发挥充分,气势磅礴而隽雅得宜。如果 对它多作一些研讨,一定对运笔大有伸益。
散见于各地的名碑,影响较大的有《石门铭》、《崔敬邕墓志》及《张猛龙碑》, 《元略墓志》、《元飏墓志》、《元怀墓志》等等也都极足为范。《石门铭》结字疏阔无羁,行笔不事雕琢,疏朗豪放,飞逸浑穆。可以用它来破局促,开板滞,以生自然气息。《崔敬邕》意象开阔,妍丽生姿,用笔圆浑而有法度。这是魏碑中规范最为标准的一种,充和公允,作为魏碑一般法则的代表。从它可以建立魏碑的规范。
《张猛龙碑》笔势险利,结字极有新意。奇而不怪,平而脱俗。都说它是魏碑之王,赞誉并非过甚。它那种奇正相生、俯仰挥洒的笔致,清奇而典雅,质朴而隽永。从它可以使字的气息为之一变,所以我们很是推崇。
至于说不想以一家为宗,而想对诸家进行融化,化出自己的一种体制风格,当然应当称赞,应当鼓励。不过一定要在对所学名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方可;否则,对人家还吃 不透,还不懂得人家的真正妙处就对人家进行“扬弃”,便大有不分好歹,弃优扬劣的危 险。在学习上这不是老实的科学态度。但在比较掌握了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得当的融化,无 疑是会推动书法艺术的前进的。历史上也颇有几位书家独辟蹊径,创出了新的书体,如赵孟頫在唐人的基础上吸收了魏碑的写法之后写出了《三门记》,与他其它字如《妙岩寺》等相比,就有了显著的不同。赵之谦的字应该属于魏弹的范畴,但他又掺人了许多篆法, 便形成了他所独有的一种风格。张裕钊的字个性很是明显,细分析起来,他则是在《皇 甫诞碑》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魏碑、隋碑的写法。尽管他们的字虽不见得人人称许,但究竟其中凝聚了他们多年经营追求的甘苦,有他们自己的艺术设计,爱恶是另外一回事情,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成绩,谁也不能否认他们自是一家,在书史上有了他们应有的位置。
最新内容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