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网首页 > 书法历史 > 书法历史 > 古代送别图

古代送别图

时间:2022-12-06 15:14:11
古代送别图ER1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ER1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总是带点惆怅和失落,无论是别人还是别地,徐志摩再别康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饱含着无尽的不舍。从前慢,车马行人都慢, 离别也成了画,让我们通过古人的送别图,看看古人是如何风雅地说再见的。
 
        古代送别图是由送别诗演变而来,发展至明代达到高峰,其创作模式主要有江岸送别与陆上送别两种。在文人的社交生活中,用诗词来寄托离愁,以绘画来表达情思,通过送别图的方式记录下彼时的情愫,也是他们一种特有的告别方式。
 
       在文学史上,送别诗萌芽于《诗经》,其中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送别诗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达到鼎盛,如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皆为代表。这些蕴含着离情的诗歌也带动了送别图的创作,而作品中诗与画的结合也成为见证友情的一种常见形式。例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洛神回首与曹植恋恋不舍的场景,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与客人道别的场面,都是以人物为主的送别景象。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人物的趋向动势变化丰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态动静相宜,全图之势蓄于画卷之内,紧密而富有张力。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烛台,红烛高照,点明了《夜宴图》特定的时间,而并不精心描绘夜色,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与方式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着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又简练,对器物的描写真实感强。设色既浓丽又稳重.比例透视有法度可寻, 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以山水为主的送别图最早出现于两宋,根据石守谦的考证,北宋李公麟《阳关图》是与送别有关的早期山水图式,惜作品并未存世。
《淀山送别图》卷作于元至正六年(1346),画面清波荡漾,湖上有小桥、扁舟,远望峰峦高耸,树林参差,山间古寺隐约可见,景色清幽,一派送别离人的气氛。据载,李升隐居于淀山湖旁,并建淀山草堂。此卷描绘了淀山湖(今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山水风光。画面中笔墨温润,将多种不同皴法结合以表现山石、树木的不同特点,整体清丽雅致,富于文人画的趣味。清代词人朱彝尊很推重此画,题跋云:“松林清疏,峰岚渲以焦墨,淡林赢青作遥山,信称逸品。”

 ER1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按画上的题识,此卷是李升为送别高士蔡霞而作。画上有乾隆御题诗及“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鉴藏印,说明此画曾为清宫所藏。
 
    “澱”是“淀”的繁体字,《澱山送别图》即《淀山送别图》。不知道上海博物馆为什么要在简化字中不伦不类地夹杂一个貌似高古的繁体字。
此卷为书画合璧,卷首即为吴湖帆题“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真迹。黄甫子浚题诗合璧,吴氏梅景书屋珍藏。” 此作亦曾为吴湖帆的藏品,并录入《吴氏书画记》中。画面绘江南景色,远山归帆,柳溪水岸,江边立于数人正相互揖手作离别之状。平远取景、以墨的浓淡与对景物刻画的虚实很好地构建了空间关系。同时,水墨与淡设色相得益彰,使画面呈现出清雅的格调。卷末有唐寅题画诗一首:“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落款为:“唐寅画并题”,钤“唐居士”、“吴趨”及“南京解元”三枚朱文印。其后为皇甫子浚行书自书诗,诗前题写:“春日送忍斋母舅先生招游虎丘,漫赋。”综合文献可考皇甫子浚生于明弘治三年(1490),卒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名冲,号少玄,明代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进士。官礼部主事、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谪广平通判。旋移南京刑部主事、进员外郎,迁浙江按察佥事。好学工诗,负才名,与兄沖、弟汸、濂并称“皇甫四杰”。著《皇甫少玄集》。

 ER1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卷中吴湖帆题有四处跋语和包首、前绫隔水两次题签,可以看出吴湖帆不但确定这件作品为唐寅的真迹而且非常珍爱。关于作品的创作年代,吴湖帆通过款题的书法风格研究认为应属于唐寅晚期之作。他在题跋中写道:“右六如送别图卷虽无年月可稽,审其款书,当作于正德晚季唐氏五十左右时也。”又“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据题款书审定之为正德晚季所作。”吴湖帆对唐寅的这件作品在绘画技法上的高超表现倍加赞赏,同时结合他所鉴赏过的其他唐寅作品作为佐证,以说明此画为真迹乃确着无疑。题跋云:“用笔谨严,与绢本纵笔挥洒者不同。而人物衣褶则仍一本家法作风。余藏有《兰亭小卷》、《驴骑归思图》与此悉同,而城楼旗杆尤为六如画个性流露处也。”
 
唐伯虎的《金阊别意》送给一位苏州地方官员的作品。唐寅在画中题诗称:“古旧情凄切,穷民泪泗涟。倾危望扶植,丹陛莫留连”,应酬式的渲染了送别之情。此外,清代送别图延续了明代的传统,但已不及明代繁荣。画家王时敏、王翚、禹之鼎、黄慎等人都有送别图传世。
此图引首为王时敏题隶书“名迹贻徽”。本幅款署“沈周”。钤“启南”。后幅有沈周自题跋文,述作此图原由。另有明代文林书“送吴叙州之任序”、祝允明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及多家跋文。   据《吴梅村先生集》考,此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时年65岁。图中描绘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情景。吴愈是沈周的亲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叙州,地处今云南宜宾,在当时属荒僻边陲之地。画面中主人乘舟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此时江南正是杨柳葱郁、山桃烂漫、风光无限之时。作者借描绘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浓重滋润,线条苍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画风。
 
从作品内容来看,古代送别图的意象源自送别诗,如柳树、河水与美酒等,画中多出现长亭、折柳、兰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两宋时期的送别图多为立轴形式,构图一般是将有送别人物的坡岸与远去的船只安排成左右对称的形式。到明代,画家喜欢以横卷的形式描绘送别图,这样在处理画面的布局与诗文的题写上能够更加灵活与多样。此外,送别图发展至明代已经形成两种主要的模式:一是以江岸送别为主的模式;二是以陆地送别为主的模式。
此图引首为王时敏题隶书“名迹贻徽”。本幅款署“沈周”。钤“启南”。后幅有沈周自题跋文,述作此图原由。另有明代文林书“送吴叙州之任序”、祝允明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及多家跋文。

据《吴梅村先生集》考,此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时年65岁。图中描绘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情景。吴愈是沈周的亲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叙州,地处今云南宜宾,在当时属荒僻边陲之地。画面中主人乘舟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此时江南正是杨柳葱郁、山桃烂漫、风光无限之时。作者借描绘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浓重滋润,线条苍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画风。ER1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古代送别图ER1书法网-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花卉网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