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就篇
时间:2022-12-04 13:57:17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编的一部童蒙识字教材,曾广泛通行于两汉至隋唐之间。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先秦两汉间类似的字书类启蒙教材曾有过十几种,但除了《急就篇》,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应该说,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两千年前完整的中国人普通识字课本,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急就篇》用韵语写成,正文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姓氏名字,二是衣食器用动植诸物,三是社会人事等。姓名部分用三言,结尾部分为四言,中间主体部分为七言句。
《急就篇》产生的时代为西汉中后期,在宣帝中兴之后,元帝承平之时,外无边患之忧(当时匈奴内附,西羌平定),内有贤相循吏之治,社会比较稳定。从《急就篇》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信息,特别是在结尾的部分: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熟)成。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说:汉朝的土地幅员广阔,万事万物,无不承载包容。四方蛮夷来朝贡,如臣妾般接受大汉的使令。边境无事,内地安宁。老百姓承受恩德,阴阳二气调和而平顺。惠风和畅,雨水及时,庄稼和草木都欣欣向荣。不闹旱灾,不起蝗虫,五谷丰登。贤能之才不断涌现,为朝廷所重用,通经术者可以做到五经博士的高位。长乐无极啊,高年的老者还可以使家中一名丁壮免除徭役。
读来是满满的正能量。
说到当时的内外关系,《急就篇》中还有两句可以作为注脚:“去俗归义来附亲,译导赞拜称妾臣。”大意是说:周边蛮夷改弃旧俗,归慕汉朝的恩义,纷纷来依附和亲近,需要由翻译引导他们在朝堂上赞拜,自称妾臣。呼韩邪单于与汉朝结好,就是在这一时期。
汉元帝时,通习儒家经典已经成为士人向上爬升的重要阶梯。《急就篇》是儿童识字用书,里面就有鼓励人们认真读书进而改变命运的训告:
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
这是赤裸裸地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告诉儿童“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诵读《诗》《书》律令,熟悉官场礼仪,同时品行端正,能力出众,就可以获得擢升,逐步升入上流社会,做到三公九卿那样的大官,甚至裂土封侯。这都是“积学所致”,靠的是不断学习和积累,靠个人奋斗可以飞黄腾达,而不是有什么鬼神在佑助。
这里有几个地方稍作解释。汉朝儿童的读书次序,是先读《孝经》《论语》,其次是《诗经》,其次是《春秋》《尚书》,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由易到难,逐渐递进。年纪稍长,则到官府中历练,从小吏做起,以熟悉律令、官文书、礼仪和规矩。通过朝廷的考课,察举秀才和孝廉,可以向上升迁,直到成为“贵人”。这里列举的高官有丞相、御史大夫、郎中令、太傅、太仆、光禄勋,以及常侍官和各类将军。需要说明的是,西汉时常侍官参用士人,不全是宦官。将军中最贵者为大将军,其次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及临时加设的将军称号,所以称为“诸将军”。如果能封侯,领有食邑,那就做到人臣的极致了。
猛地看上去,《急就篇》的上述内容非常功利和直白,显得太“俗”了,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在那个识字率非常低的时代,用这些话语勉励儿童好好读书,立下一个大的志向,以求将来出人头地,应该承认也有相当积极的劝诫意义。尤其是那句“积学所致非鬼神”,很能打动人心。在那个笼罩着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等神秘主义思想的年代,这句话实在难能可贵,是刺破蒙昧和黑暗的一道闪电。
“积学所致非鬼神”,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社会的上升通道是敞开的,即使出身贫寒,通过自己后天的学习努力,也可以由白衣升至公卿,事实上西汉有不少这样成功的案例。这给了很多人希望和信心,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多人心中的“梦”。
从《急就篇》里,我们读出了汉朝人的自信:既有对国力强盛的自信,也有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自信。当然,自信不会无端地产生,它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来自于人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氛围。这样想来,当汉元帝时(也就是《急就篇》产生的时代)甘延寿、陈汤率兵远至中亚,击杀郅支单于,说出“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时,就不会感到很惊诧了。
《急就篇》过去有唐代颜师古的注,宋末王应麟作过补注,但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现代整理本。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部《急就篇校理》,很见功力,故特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