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学书道路和书法成就的故事
董其昌学书道路和书法成就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皇子讲官,后督湖广学政。光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意宗天启五年(1625),拜南京礼部尚书。由于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党祸酷烈,董其昌明察前贤被陷教训,萌生退隐之念,一年后托病回乡。卒后赠太子太傅,谥文敏。董其昌才华俊逸,精工书画,善于鉴别,晚年专心从事书法绘画活动。他还广集历代书法名迹,汇刻成帖,取名《戏鸿堂法帖》。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自述学书经历,说:“我学习书法是在十七岁那年。在此之前,我家的堂房长兄名叫传绪,同我一起到州府参加考试。州里的长官是江西人,名叫袁洪溪,他认为我的书法不美观而把我放在第二名。从此以后,我就发愤练习书法了。董其昌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改学虞世南;渐觉唐书不如魏晋,转法锺繇、王羲之;参酌李邕、徐浩、杨凝式的笔意;尤其对米芾行书的风韵异常赞赏,竭力吸收;再加上他在美学上追求“天真烂漫”“奇宕潇洒”之美,终于自成一家。其书法特点表现为:用笔率易自然,于流畅中兼具生涩之趣;墨色变化丰富,有意识地强调运笔中的墨色,往往一笔下来即呈浓淡数层变化;结体秀媚,时作欹侧之态;布局巧妙,善于夸张地运用杨凝式那种疏宕的布白方法,把行距、字距安排得更为适度,形成一种疏宕秀逸的风格。这些特点使他的书法自具新意,形成“董体”,对明末和清初的书风产生很大影响。《明史・文苑传》称:“其昌书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在书法史上,董其昌与赵孟频合称“赵董” 【先秦书法家www.shufaai.com】,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家”
董其昌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草书最多,代表作有《琵琶行图并书卷》《论画册》《李白月下独酌诗卷》《试墨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