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故事 他善于经营的故事
王羲之建了几座大小不等的庄园,分布在会稽、吴兴、吴郡、丹阳,有土地,有树木果林。他十分重视庄园的经营,一有闲暇,便到自己的庄园里察看庄稼的长势,修剪果木。当然,他有佃农耕种,靠收租获取财源。
王羲之的庄园规模比不上王导的庄园大。王导在建康(南京)建有“西园”,是一座“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的庄园;王导因为有功勋,被皇帝赏赠了南京城东钟山一带的八十顷土地。他有两座大的庄园。
王羲之的族伯父王戎、王衍,在西晋官居三公之位,尤其王戎的庄园遍布天下各地,钱财无数,是当时天下第一富人。
王戎(公元234年一公元305年),字溶冲,晋惠帝司马衷时 【江西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与贾氏联姻,惠帝的皇后是贾南风,因此,官至尚书令、司徒。
王衍(公元256年一公元311年),字夷甫,在西晋官至中书令、司徒、司空、太尉。公元311年,被后赵明帝石勒所杀。
王衍是王戎的弟弟,两兄弟对钱财却不一样对待。
衍不以钱财为意,口不言“钱”。妻子郭氏为了逗他说“钱”,在某一天晚上,趁王衍熟睡时,让侍婢用钱把床围起来,使他天亮时无法下床,以为这样就能让丈夫说出“钱”字。哪知王衍一觉醒来,见此情景,仍然没有说钱,只是把侍婢叫来,说“举却阿堵物”,即是把这些挡道的东西拿走。由于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便成了“钱”的别称。王衍“口不言钱”,显示清高廉洁。
王衍的哥哥王戎却是另一极端典型。王戎登三公之位后,除了必须上朝穿官服之外,平时都作农夫打扮,腰插毛巾,巡视田园,也不让一人随行。他守财所做的一些荒唐事,被人们传为笑柄。他家有李子树,结的李子味道极美,自己舍不得吃,常拿到街上卖钱;但是又怕种子被他人得去,在出卖前都把李核钻破,让他人无法得到。《晋书·王戎传》云:“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仅仅十六个字,就把他守财的形象刻画得极妙。但是,王戎并非一向如此吝啬,他年轻时,其父任凉州刺史,父因病死于凉州,故吏赠数百万钱给他,他一概不要,因此出了名。
王羲之与王戎、王衍有明显的不同,他是一个十分注意经营庄园的人,善于经营,精打细算,除了自家用之外,还馈赠给亲朋好友。
王家人羞于与市井之人讨价还价、追逐利润,很少有人把庄园出产的物品拿到市场上出售。王羲之从父王导的庄园果树众多,每到收获季节,果品堆满仓库,甚至放在住房,从秋冬直到春天,也吃不完,因为天气热而腐烂,只好扔掉,从来没有想过拿去卖掉。
王羲之与王导、王衍等不以钱财为意,实际上,他们代表了王姓人绝大多数人的经济价值观。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遇有灾年,他就开仓救灾,还下令“全郡断酒一年”。王羲之好酒,这是有名的,能做到“全郡断酒一年”,很不容易。他的经济价值观,就是轻财重义,利国利民,心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