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时间:2022-05-31 08:05:50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钟繇(公元151一230年),今河南长葛县人,东汉时在汉献帝身边做事,三国时为曹操重用。钟繇最擅长写“铭石书”即东汉碑版隶书、“章程书”即楷书和“行狎书”即行书,最突出的是楷书,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3一361年),字逸少,今山东临沂县人,出身名门望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今绍兴)内史,人们常叫他“王右77军”。王羲之自幼由父亲传授书法,开始向卫夫人(善写正书的书法家)学书法,卫夫人是他书法的启蒙老师。后来,他又向钟繇学楷书,向张芝学草书,向蔡邕等许多书法家学各体书法,广泛吸收、采纳众家之长。他在继承钟繇的基础上,完善楷书法则,规范行书写法,为后世树立了书写行书的典范,四十多岁就名满天下。他写出了很多传世精品名作,如《黄庭经》、《乐毅论》、《兰亭集序》、《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十七帖》等,但已无真迹存世,流传下来的大多是唐人摹本。其中《兰亭集序》是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代表了他的行书最高成就,被后人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最爱他的书法,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赞扬他的书法“尽善尽美”。据说《兰亭集序》就是被唐太宗收藏,并带入墓中做了陪葬品。现在人们看到的《兰亭集序》,传说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采用“双钩廓填法”描摹的摹本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摹本。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王献之(公元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五六岁开始学书法,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后来又向张芝学习。王献之善于变通古法,勇于研究创新,在他父亲的基础上楷、行、草书都有很大发展。比如,他书写行书,敢于在其中夹杂楷书和草书。他父亲在章草的基础上创制了今草,他在今草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笔书”(上下字相连的草书)。由于他的成就紧追其父,所以有“小圣”之称,历史上把他与父亲并称为“二王”。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3一361年),字逸少,今山东临沂县人,出身名门望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今绍兴)内史,人们常叫他“王右77军”。王羲之自幼由父亲传授书法,开始向卫夫人(善写正书的书法家)学书法,卫夫人是他书法的启蒙老师。后来,他又向钟繇学楷书,向张芝学草书,向蔡邕等许多书法家学各体书法,广泛吸收、采纳众家之长。他在继承钟繇的基础上,完善楷书法则,规范行书写法,为后世树立了书写行书的典范,四十多岁就名满天下。他写出了很多传世精品名作,如《黄庭经》、《乐毅论》、《兰亭集序》、《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十七帖》等,但已无真迹存世,流传下来的大多是唐人摹本。其中《兰亭集序》是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代表了他的行书最高成就,被后人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最爱他的书法,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赞扬他的书法“尽善尽美”。据说《兰亭集序》就是被唐太宗收藏,并带入墓中做了陪葬品。现在人们看到的《兰亭集序》,传说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采用“双钩廓填法”描摹的摹本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摹本。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王献之(公元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五六岁开始学书法,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后来又向张芝学习。王献之善于变通古法,勇于研究创新,在他父亲的基础上楷、行、草书都有很大发展。比如,他书写行书,敢于在其中夹杂楷书和草书。他父亲在章草的基础上创制了今草,他在今草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笔书”(上下字相连的草书)。由于他的成就紧追其父,所以有“小圣”之称,历史上把他与父亲并称为“二王”。
最新内容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 . 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特点
- . 晋代书法
- . 三国时期书法发展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