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痕
此外,“屋漏痕”与书者的欣赏观照程度有很大关系,只有大量书写,当它深切触及到人的内心与思维时,才会自觉地与之相契合。这是需要在书法实践中有所渐悟和顿悟的。
“屋漏痕”的表现形态是寓情感、意趣、境界等丰富内容为一体的抽象形式,是立足于书法对其进行更根本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它是如何让书家从中进行思维过滤,高层次地汲取书法用笔呢?
其一,“屋漏痕”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作为艺术表现的参考对象,且“书法自然”也是书法发展的定律;
其二,它的形状与长期书法实践所感悟到的凝练、圆厚、质朴的用笔线条相契合。构成中国书法的重要元素之一即是线条,而线条是寓于文字之中,刻划是文字早期的表现形式。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与中国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材料也是与当时的生产力相一致的。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统治者对于思想的控制极其严厉,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于刻划一这种最初的书法表现形式的审美观念和追求重在传承。
“屋漏痕”的表象特征及与相关书法意象的联系“屋漏痕”所呈现的是:起始端皆圆,且其会根据土墙的质地密度的不同而改变向下冲击的速度与方向,但基本上接近于一条直线上。这道痕迹在水流经之后还会出现槽,与碑刻相类。水所行驶的方向始终与形成的线痕的中间保持一致,这恰恰与毛笔书写产生共鸣。
料想书法仅仅以汉字为载体即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跟汉字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象形特征,无疑是与书法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至于观公孙大娘舞剑、公主担夫争道而悟书法技法亦不无道理。书法的造型结构、用笔方法皆是从自然万物的形态中汲取。历代书家大多以“锥画沙”、“印印泥”、“折钱股”等形象化的词汇进行用笔和审美上的阐释,似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之妙。
如何得“圆润”?圆润所给书者的直观印象是一种厚重、饱满、丰富、含蓄之象。而这种审美意象如何在书法技法中得以体现,需要的是在行笔过程中对于中锋、藏锋、裹锋的把握及运用且行笔速度不宜过快。
中锋行笔过程的完成与藏锋、裹锋有着密切联系。颜真卿在其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即是一种圆润之美,其棺书如《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行书如《祭侄文稿》,后人多赋予其掺蒙入书的用笔方法,即得“屋漏痕”。如何得涩辣”?涩辣,因涩生辣。
至于如何书写?笔者以为解绪的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擎为用”颇有意味。“涩”的出现是对“屋漏痕”现象中水与土墙的摩擦力的引申。
当用毛笔进行书写时,书法与纸面也会有摩擦,当行笔加速时,摩擦力越大;反之,则需要沉着行笔,在笔画的提按上进行“涩”的表现,同样得潘辣用笔。
涩,是建立在中锋用笔之上,而涩势多彰显在行笔过程中的顿挫,既沉着又流畅,既凝练又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