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毫笔
笔为文房四宝之一,自诞生之日起,便记录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谱写书画家的技艺与情感,为人类文化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羊毫笔是由山羊毛为主材制作出的一种毛笔,诞生发展已有千年之久,其制作技艺成熟、品质优良、使用频率高,为广大民众所熟知。本期小编就来聊聊关于羊毫笔的知识。
一.诞生与发展
【前身】
毛笔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后经秦朝将军蒙恬创新改良,用鹿毛为柱、羊毛为披,混合制作笔头的方法,被后人称为“披柱制笔法”。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
因为鹿毛稀少,制笔匠人便尝试用其它动物毛发替代鹿毛。以兔毫为主材制成的毛笔称为——兔毫笔。如取兔脊及尾部之紫毫,制成的笔,则称为“紫毫笔”,笔性软而圆健,备受士人追捧。
以黄鼠狼尾部毛为主材,制成的毛笔称为——狼毫笔,其表面呈黄色略带红色,有光泽,笔力劲挺,宜书宜画。
用鼠须制作的毛笔称为——鼠须笔,据传钟繇、张芝、王羲之皆用鼠须笔,留下名帖墨宝,为后人所赞誉。
上述毛笔制作虽有用到羊毫,但其不是用作“柱”的主料,而是作为“批”的辅料,主要用于塑造形体、加强蓄墨能力,还不能称之为羊毫笔。
【诞生】
考古发现最早的第一支羊毫笔,为东晋时期的前凉毛笔,全羊毫笔头,松木笔杆,笔杆前粗后细,形如圆锥。笔杆圆锥造型,便于抓握笔杆前端,这与晋朝时期跪坐悬肘,三指抓握笔管书写的习惯相一致。虽然羊毫笔已诞生,但在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兔毫笔仍是社会的主流。
1985年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出土
羊毫笔因笔豪硬度过软,所以匠人寻求糅杂其它毛料加以改善,增加笔头硬度,诞生了弹性适中刚柔相济的“兼毫笔”。如羊毫辅以少量兔毫,可以制做成羊紫兼毫笔。同时笔管用竹管替代木管,取材方便加工简单,也减轻了毛笔的重量。
【发展】
宋朝时期经济富庶文风鼎盛,毛笔的需求量大增,制笔工艺的迅猛发展体系成熟,羊豪笔替代兔毫笔成为社会的主流。宣州地区涌现出很多的制笔名匠,出产的“宣州笔”声名赫赫。
檀溪宣笔,羊毫
元朝时期,浙江湖州做制的“湖笔”逐渐兴起,制笔作坊遍地,制笔名家辈出,且工艺精良品质优异,“湖笔”逐渐取代“宣州笔”,成为备受追捧的名笔。
善琏湖笔,羊毫
【巅峰】
明清时期,制笔工艺逐渐成熟,笔管的材质更多:竹管、木管、漆管、瓷管、玉管、珐琅管、骨角、象牙管等屡见不鲜,笔管的装饰也更为精美,各种尺寸规格的笔层出不穷,羊毫笔的制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象牙管牛角斗羊毫抓笔,清代
1.笔豪柔软,弹性较差。
羊毫笔属软笔范畴,其笔豪柔软弹性较差,对初学者而言不易掌控。
2.行笔圆润,吸墨量大。
羊毫笔吸墨量大,却不肥滞,蘸墨书写行笔圆润流畅,气势延绵不绝。
3.取材容易,价格低廉。
羊毫笔主材可以选用山羊毛、竹管等,材料遍地可见,取材容易,制作出的毛笔品质优良价格低廉,权贵平民皆可享用,这也是羊毫笔兴盛一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制作流程
羊毫笔的制作涉及诸多用料,各地不同品牌毛笔的制作工序区别较大。以羊毫宣笔为例,笔头部分的原料以山羊毛为主,笔杆部分可用竹管、木杆等,配以若干辅料,需要经过选料、分类、初选、脱脂等120多道小工序加工制成。可简单分为七大流程:
1.毛料加工。主要是动物毛经过选料分类后,再经过脱脂裁剪等处理,制成半成品材料备用。
2.毛料搭配。根据毛笔的用途和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毛料,均匀分布充分混和,以根部为齐,分层卷立成圆锥形。
3.毛料晾干。将圆锥形的毛料直立并排摆放,直至晾干。
4.毛料捆扎。将晾干的圆锥形毛料根部齐平,用细线捆扎束紧。
5.制作笔管。将笔管经过校正、烘烤、修直、打磨等工序,车出笔头空腔,加上笔顶待用。
6.组装笔头。将制作好的笔头烫松香、刷胶,装入笔管中按紧粘牢。
7.打磨加标。最后在笔杆刻上笔名、生产厂家等标签,打磨抛光后完成制作。
上述流程加工完成后,还需要质检、包装,羊毫毛笔就算制作完成,可以在文具店、专卖店出售啦。